在全球淨零減碳浪潮下,PCB 產業正迎來轉型挑戰與新契機。AI、低軌衛星與無人機等新興應用不僅推升需求,也推動材料、製程與設備升級。由台灣電路板協會主辦的「PCB 淨零前瞻論壇」於 10 月 23 日登場,以「新興應用驅動下的 PCB 產業趨勢與策略佈局」為主題,聚焦低碳技術、智慧製造與市場應用,吸引近百位產官學研代表踴躍參與。
論壇邀請多位專家分享 PCB 產業在國際減碳趨勢下的最新洞察,探討如何在全球供應鏈減碳要求下,透過材料低碳化、製程智慧化與市場多元化,推動產業高值化與永續發展。現場討論熱烈,凝聚業界對於能源轉型與綠色製造的共識。
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張淵菘經理指出,2024 年台灣 PCB 產業碳排約 394 萬噸 CO₂e,較去年增加 1.3%,主要受市場回溫與範疇三盤查擴大影響。範疇二用電占比高,再生能源與能源轉型將是未來減碳關鍵。展望 2025 年,產值預估達 9,157 億元、年增 12.1%,AI 伺服器、高階材料、衛星與無人機成為主要成長動能,但仍面臨玻纖布、銅箔供應吃緊與地緣政治挑戰。
台虹科技永續長林震永續長則表示,2025 年在貿易戰與地緣政治不確定下,企業須「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」。台虹永續策略包括提前完成溫室氣體盤查與 TCFD 等規範導入、結合 AI 與大數據強化節能減排、成立「台虹綠電」推動太陽能案場與供應鏈合作,並於泰國設立 100% 綠電工廠,同時開發生質配方高頻材料,提升產品低碳與高效能表現,全面落實永續轉型。
嘉聯益科技新材料開發經理郭加弘指出,低碳 FPC 的發展重點在於「全製程整合」,不僅優化線路成型,更結合高溫長時製程與再生物料使用,以量化減碳成效。雖加成法在線寬與導體厚度仍待突破,但已能於特定應用導入。面對 ESG 浪潮,PCB 產業正從功能導向轉向兼顧節能與再生,透過製程「減法」(節能)與材料「加法」(再生),實現可量化的永續成果,成為競爭關鍵。
國立台灣大學化工系徐振哲教授則分享,電漿技術已從製程應用延伸至智慧監測,成為提升穩定度與良率的關鍵。隨著 PCB 由電路板進化為晶片與封裝協同設計平台,電漿介面工程在高頻高速應用上扮演關鍵角色。電漿製程結合半導體經驗,開創精密與綠色製造新應用,乾式製程更能降低用水與碳排,助力 PCB 邁向淨零與 ESG 永續。
資策會數位轉型研究院蔡明宏主任則分享,今年推動的「Edge AI 能源管理模組」示範與輔導計畫,協助 PCB 業者建立即時監測與智慧分析的能源管理架構,提升中小企業能源效率與減碳能力。該平台整合政府政策與技術資源,提供碳管理工具與法規資訊,打造電子資訊產業邁向淨零的一站式服務環境。
此次論壇展現了台灣 PCB 產業在淨零轉型路徑上的實踐成果與決心,藉由產官學研共同參與,凝聚能量、共享經驗,攜手推動「低碳、智慧、高值化」的新時代。